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 Show all posts

Saturday, May 14, 2011

Fw: Now Open: New Dedicated Infiniti IREDI Showroom

 
Subject: Now Open: New Dedicated Infiniti IREDI Showroom

Visit Auto West Infiniti, your dedicated Infiniti service centre in the Richmond Auto Mall,
or call 604.231.9378, for more info.


Be a friend of Auto West Infiniti - www.facebook.com/autowestinfiniti

*1.9% lease rate only applicable on 2011 G25 and G37 Sedan models up to a 36-month term on approved credit through Infiniti Financial Services.
Offer valid until May 31, 2011. See Auto West Infiniti for complete details. Dealer 30727.



If you do not wish to receive emails of this nature in the future, please unsubscribe here.



Auto West Infiniti | 13720 Smallwood Place | Richmond | BC | V6V 1W8 | Canada | Tel. (604) 231-9378

Powered by 


Tuesday, May 3, 2011

Fwd: VW GTI测评



* Sent from my Apple iPhone

Begin forwarded message:
Date: 30 April, 2011 8:41:24

http://drive.xcar.com.cn/201104/news_215681_1.html

在卡丁车赛道上做试验,STI最快,GTI第三,BMW130应该第五吧。这个主要是测试弯道,刹车和提速能力,一般轻的车容易有好的成绩。仅作参考

Monday, April 11, 2011

FW: 有关二手车

 http://www.bestimportauto.ca/index.htm  Acura MDX, Nissan Murano 1.4w

http://www.companyofcars.com  Land Rover 1.9w/3.1w, Toyota Highlander Hybrid 2.1w VW Touarge TDI 3.1w


http://www.sccmotors.ca  BMWx5 。1.9w-4w

http://www.vicdriveauto.ca  bmw x5 2.8w 2006 4.4L

http://www.vib-motorcars.com  VW Toureg 2.7w  Porsche Cayenne S  3.4w

http://www.carternorthshore.com  Cadillac Escalade Hybrid 

http://www.autowestgroupbmw.com  Lexus 400H, 3.8w  BMW x5 3.9w

Hybrid的在4年内的话比较省油,之后要进行一些保养,可能是换电池之类的,4k dollar了,所以某种意义也不省。所以如果是hybrid要问清楚。另,保时捷 Cayenne和VW Touarge实际是同一底盘和发动机的,因为保时捷实际没有SUV的生产线,是让VW代工做的。只是在教调上有一些区别。LandRover坐着不错,但据称老的型号小毛病比较多。日系相对故障少些,所以也发几个看看。

 

Wednesday, February 17, 2010

剖析丰田召回事件

http://club.autohome.com.cn/bbs/thread-c-519-5834087-1.html






在美华人强贴:以亲身经历剖析丰田召回事件

以亲身经历剖析丰田召回事件!



(转贴)







文学城"润涛阎"的博客润涛阎的小天地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你开日本车,即使不是丰田,也有安全隐患







润涛阎 2-15-2010







(一)丰田油门踏板的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







丰田(Toyota )因为突然加速并刹不住车而引发的“丰田安全危机”风暴席卷全球,目前我们知道丰田已经开始维修,就是在油门踏板上加一个铁片!为了说明到底是咋回事,我把从丰田网站上的图找来贴在这里,图内有部分解释,我让大家知道丰田加一个铁片的道理,也能明白丰田是靠改装这个玩意忽悠它的消费者,还是真的能解决问题。







图一:油门踏板,可以看出,丰田车用的两种油门踏板(一个是美国 CTS 公司造的,一个是日本 Denso 公司造的)外表是差不多的,看上去是可以互换的。











----------------------------------------------------------------



图二: CTS 油门踏板的工作原理。对不起,我写了错字。图中的“曹里”应该是“槽里”。这个设计是由丰田自己的工程师干的。别埋怨 CTS 。它的要命的地方在于: A 与 B 之间不能有空隙。这样,就容易“粘连”在一起。为何 CTS 给美国、德国等汽车制造厂生产的油门踏板就没问题?请看后面的解释您就明白了。









-------------------------------------------------------------



图三:丰田召回的 900 万辆车后,就是在那个地方加一个铁片。











-----------------------------------------------------------------



图四:示意图。可看出铁片加的地方。对敌勒(Dealer,经销商--楼主注)来说,这个活太容易了。一个铁片造价很低。丰田计算的是成本。比较抠门。加一个铁片的目的就是不让 A 过多进入 B ,这样,最大油门得不到了,但也够用的。









--------------------------------------------------------------





图五: Denso 的油门踏板。这个设计不存在粘住问题。要是出了问题的话,比如 sensor 坏了,那可不是靠加一个铁片就能解决的!









那么,为何丰田不把召回的车统统换成 Denso 的油门踏板呢?有人抱怨说如果换成新的油门踏板,丰田要出更多的血,买踏板要比买铁片贵多了。这是所谓的“内行”们非常恼火丰田的地方。然而,润涛阎告诉您:这两种油门踏板给出的信号可能是不一样的。 CTS 出的那个踏板是金属的,测出的是 A 与 B 之间的接触面积(踩油门越大,接触面积越大),也就是测出的是“电流”然后送给电脑。而 Denso 出的那个,中间是塑料的,测出来的不是金属与金属之间的电流,而是光学原理。中间那个塑料滚轮滚动的角度大小可以用简单的光学信号交给电脑。这样,如果丰田把召回的车换成 Denso 的油门踏板,那个电脑里边的信号处理器要更换的。







在美国,修车店里的人不会拆开电脑去换里边的部件的,要换就得把整个电脑换掉。我担心的是:在日本出的用 Denso 油门踏板的车,不仅仅油门踏板不同而导致的电脑里的信号处理器不同,而且还有其它零件不同,比如电子油门开关。一旦换了电脑,那个部位也要换才成。这样,每部车需要数千美元(工钱加上零件钱), 900 万辆的规模,那就是数百亿美元,丰田没有那么多现金,就只好破产保护了。







这里说一下:润涛阎自己从来都不会买丰田车的,所以,写此文不是自己恨丰田,更不是落井下石,而是真正的站在中间立场,地地道道的旁观者。也是为很多中国人的安全着想。我不在车行工作,也没有可能得到任何汽车制造厂的好处。所以,才能做到公平公正地谈论这个话题。







(二)我在1985 年发现:日本车是垃圾







我在高中毕业后不能立刻上大学,有机会修理内燃机,所以,那时在国内我有内燃机修理证,英文叫 License 。到了美国,我买了一部福特二手车,花了5350 美刀(详情看润涛阎旧作《内燃机修配厂里的女人们》)。我有一位国内的老同学,他姓李,也跟我先后来到美国读博,但跟我不是同一个系,他让我帮他买一辆二手车。刚好我们系里一位实验员(美国白人)要卖她的两年新的丰田 Toyota Tercel. 由于她腰部有了伤,不能开手动档,需要买一部自动档的二手车,就想把那部两年新的丰田手动档车卖掉。我跟老李商量,因为她卖车的原因清楚,可以买这辆车。老李听我的,我就帮他讨价还价,最后以 1650 美刀成交。办手续那天可热闹了!她丈夫就是老李一个导师的博士生!老李没有跟他提买车的事,因为他认为求我帮忙就够了,再说人家美国人不会关心别人的私事。我在中间讨价还价,结果人家二人是同一实验室同一老板的博士生。同学归同学,生意归生意。价格就这么定了。







都是两年新,我的福特5350 美刀,而他的丰田只有1650 ,相差三倍多,而且我的车迈数比他的高。







从此以后,老李就跟我学修车。我在国内修车有个习惯:把报废的旧零件用斧子砸,看看那个厂子的零件是不是好东西。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丰田车也好,本田车也罢,日本车的零件是两层皮的!凡是摩擦的外面,都是特硬的好钢;里边的就是软铁。比如说吧,那个 master cylinder (刹车泵),里边的小活塞,也就是跟筷子差不多粗细,我用榔头一震,就把里边的软铁芯给拉出来了!就这么点材料,日本人还是要精打细算的,还要做成里边是软铁,外面是硬钢。







有的零件,外面的薄皮很薄,用榔头一砸,一下子就陷下去了。美国车零件,里外都是一样的钢材。而日本车零件,用钢锉只要锉几下就可看到光亮的外表包着的黑色的软铁。







老李当时就明白了为何日本车如此便宜(那时候,日本车便宜得很)。可惜,老李因为肝癌几年前去世了,否则,今天让他写一篇精彩的文章很容易。







10 年后,我的新家一位邻居是日本人,他的工作就是在美国造汽车零件。他是那个厂子的经理。由于他女儿跟我女儿是同班同学,都在读小学,时常在一起做作业或玩。两家的接触就很多了。他用中文给我写出他的名字“小林青”(或者是“小林清”,我忘记了)。我跟他谈论最多的就是汽车零件了。我告诉他,日本车的零件是两层皮的!他听后脸上通红,然后他问我是从哪家媒体暴露的。我说是我自己砸出来的。他才笑了。我拿 Honda Civic 后闸刹车泵里的零件被我用锉刀锉开后看到的两层皮让他看。他说,美国的大财团都购买了日本车的股份,不可能在媒体上披露这个的。美国的媒体都是私人的,也就是财团控制的。但他说,日本车不是要开几十年,没必要里外都是好钢材。听他这么一说,我也不认为日本车是垃圾了。由于遭到了我的鄙视,他还愤愤不平,说日本人这一手可是跟你们中国学的!我一听很好奇,因为我在国内时根本就没有发现中国的零件是两层皮的。他说,当年日本的军刀都是好钢,所以,大兵只能扛长枪,只有军官才有军刀。后来得知,中国有“好钢用在刀刃上”一说,研究发现中国的刀是两种材料:刀刃上的是好钢,其它地方都是软铁。







从此,我再也没资格跟他提日本车零件是忽悠人的垃圾这个话题了。但我告诉他:“迟早有一天这种造汽车零件的方式会捅出大漏子来的!”他摇头不信。







今天,听说他的公司搬到佛罗里达了,我不知道他的通讯地址,否则,我一定跟他谈论这个话题。







(三)丰田油门踏板的毛病,根本原因可能是“两层皮”导致的







同样都是油门踏板,同样是CTS 一家出的,为何美国车德国车就没这个问题?因为人家要求所有的钢材都是一样的。而丰田的油门踏板,摩擦的部位是好钢,而不摩擦的部位是软铁。由于 A 和 B 钢材的材料不同,导致由于温度变化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在温度特低的时候,由于 A 与 B 钢材密度有异,冷缩的系数不同,可能导致接触不上。这就使得有时候你加油踩下油门踏板,车子不走,等你再加大油门,接触面积加大后突然车子窜出去。等到车子过热的时候,油门踏板的 A 与 B 由于热胀系数不同,一下子就把 A 与 B 靠在一起了,你即使松开油门踏板,踏板也回不来了,因为 A 与 B 之间太紧密了,摩擦力太大了,超过了弹簧的张力。







那为何丰田车子会突然加速呢?按照物理学常识,油门踏板由于 A 与 B 过紧而不能弹回来,那油门也不会加大,虽然不会减小。其实,对这个问题我没看到解释。以润涛阎的猜测,也就是理论和逻辑推理,是因为开车的人发现油门没回来,卡住了,就想去踩一下,让它弹回来。可这一踩不要紧,油门踏板的 A 与 B 的接触面更大了,摩擦力也更大了,它就无法弹回来了不算,油门也加大了。这就是那位警察开Lexus 车子跑到120 迈的速度才撞毁的缘故。







那么,到底是CTS 的油门踏板档次高,还是日本Denso 塑料芯踏板档次高?润涛阎认为: CTS 的档次高!因为金属的寿命要比塑料长多了。问题在于:丰田在设计油门踏板的时候用的材料是两种,而美国车德国车用的是一种。一种材料,由于热胀冷缩的系数一样,就没有丰田车的问题。日本人偷工减料,降低成本,又没有在意油门踏板,导致了这样34 人死亡的悲剧。按照润涛阎的推理,丰田油门踏板设计者太大意了,日本人只是知道中国人有“好钢用在刀刃上”的成语,不知道有“大意失荆州”的典故。如果丰田不是大意而理所当然地认为美国车德国车都用这个设计没问题,他们也不会有问题,那么,他们就会把 A 和 B 分成两个机关:两种钢材没问题,只是在 A 的背面或 B 的背面用另一弹簧顶着,而非现在的铸在一起。那样的话,不论温度怎么变化,A 和 B 的接触是恒定的,是靠背面的弹簧压住的。其实,这么简单的构想,丰田就没在意。毕竟不是发动机,也不是变速箱,一个踏板而已。所以,不起眼的地方,大意了,说不定就把公司给毁了。战争也是一样,不起眼的一个家伙当了叛徒,军事机密敌人知道了而满盘皆输的历史故事太多了。







(四)油门踏板回不来,为何刹车不灵了?







很多搞电脑的猜测是因为丰田在造车的时候,把电脑里的程序设置搞得出了问题,比如:油门不回来,电脑就告诉刹车别干活。



事实上,这个猜测是不对的。丰田的车,大部分牌子我都拆过。我在美国帮朋友修车,修的最多的就是丰田,不是我愿意修丰田,而是大家都买丰田。很多人问敌勒的专家,为何油门回不来,刹车不灵而导致人死亡?那些所谓的专家也给不出你答案。道理在于:那些修车的人很多连大学都考不上,去专科学校学了怎么修车,就完了。他们知道哪个零件该怎么卸下来,该怎么装上去。你要问他零件里边是啥东西,道理为何,他们根本就没那好奇,也没那智商。他们只知道他们学过的,没学过的,他们不想知道。







润涛阎告诉您这个奥秘:当油门开到最大的时候,真空管里的真空就没有了。而刹车用的 power brake (动力刹车系统),需要真空。当油门踏板被开车的人用脚踩到了底(就是因为发现油门回不来了,才想再踩一下让它回来),油门全部打开了,此时,真空管里的真空没有了,power brake 就无效了。当然,如果碰上了体重500 磅的驾驶员,他一抬屁股就可以在右脚上踩到200 磅。200 磅是可以把刹车踩住的。因为 power brake 动力制动比人工制动大出20 倍。一般10 磅的力量就可刹住70 迈的车,要是没有了动力制动,靠脚的力量那要 200 磅。通常我们的体重还不到200 磅,很多女人100 磅左右,又不知道抬屁股刹车,一旦真空管里没有了真空,就刹不住了。







但是,这里有个救命的窍门,您看了润涛阎这篇文章,说不定万一遇到类似情况(未必是油门踏板,电脑控制的油门开关也有坏的时候!),润涛阎就成了你的救命恩人呢!







当油门开到最大的时候,真空管里没有了真空,但只要你不放开刹车,用力刹,里边的真空不会泄露出来,你就可以把车刹住!



那为何有19 个人因为刹不住车死了呢?







因为他们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发现刹车不那么灵,就把刹车松开然后再踩。这就麻烦了,因为一旦松开刹车,里边的真空没有了,就再也没有办法了。所以,您看到了润涛阎的这篇科普文章,您以后万一发现车子油门很大,千万别松开刹车,只要你坚持踩刹车,你肯定会把车刹住的。







(五)丰田给加一块铁片,道理何在?有没有用?







您如果仔仔细细读完了上面润涛阎的解释,您就应该知道了:加上一块铁片,油门踏板的 A 与 B 就无法让油门开到最大了。因为油门开不到最大,真空管里的真空就能够让刹车不失灵。也就是说,丰田的这个补救办法不是说车子以后不会卡住油门了,而是卡住后,也不会刹不住车。即使驾驶员反复放开刹车,因为真空没问题,车子还会刹住的。







当然,丰田说以后不会卡住了。其实,道理在于:由于 A 与 B 的接触面积不能达到原来那么大了,摩擦力也就不会那么大了。但润涛阎以为:那块铁片不能太厚,因为太厚就无法加速了。也就是说,卡住的事还会发生的,只是即使发生,刹车系统不失灵,导致送命的情况就少了。车子能刹住,发动机发疯,那就让它疯一会好了。等你停下来,把发动机关掉,车子冷下来后,油门踏板一冷缩, A 与 B 之间就不那么紧了,弹簧就把它弹回来了。你再上路,继续享受开车的刺激。只要没有生命危险,有点刺激是人生的一种额外享受,要不怎么那么多人花钱去转那个6 flag 、迪尼斯之类的呢? (注:6flag是美国一家著名的娱乐公司,提供过山车等娱乐设施--楼主注)







(六)加个铁片是治标,那如何治本?







如果您在2000 年以前开过车,您应该知道,那时候的车油门踏板是直接连到油门开关上的,也就是说,你踩的是油门本身。后来,电脑的发展用在了汽车上。油门踏板不再跟油门开关相连,而是跟电脑相连。你踩的不是油门,是电脑。电脑根据信号,再给油门开关下命令。所以,问题就大了。首先,油门踏板是否会出问题,是否会卡住。然后,即使没有卡住,那个sensor 是否坏了。一旦坏了,你踩油门了,车不走。但不会加速。这个道理很简单:每个车的电脑都有 default setting ,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论电脑出了什么问题,比如电脑得不到信号,那就死火。断不会有电脑坏了而加速的设置。但要是油门开关本身卡住了,就像油门踏板卡住一样,那就不能减速了。







聪明的人总是有的!在2002 年,有人研究出了“brake override system”( 中文有人翻译成“刹车优先系统”,其实 override 在这里不是“优先”,而是“霸道” 。更确切的翻译应该是“刹车是爷”。爷来了,孙子们都给我让路!)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只要你踩刹车,不论油门信号是什么,供油系统立刻把油减小到最小,专业词汇叫“怠速”,英文叫 idle ,就是发动机的转速在你不给油门的时候,小于这个转速,发动机就会死火。大于这个转速,发动机耗油太多,浪费。怠速一般是 550 ---750 转/ 分钟。这个差异取决于发动机里边的惯性轮的重量。







凭记忆,我知道大约在2002年,奔驰买了这个专利就把奔驰车装上了这个brake override system( 刹车是爷系统 ) 。2003 年,美国车,比如Chryslers 也买了这个专利把新车安装了这个系统。接着,宝马、大众(vw )等欧洲其它车也都安装上了这个系统。如果你买的是2010 年的日本车,除了Nissan 外,其它的车都没有这个系统。2011 年以后,美国可能不允许在美国卖车,除非安装了这个系统。







下面谈谈有没有这个系统的差异。首先,别说丰田车导致19 条人命,即使不死人,车祸也不是小事。







同样的车,安装不安装这个系统,刹车的容易程度差异很大。比如,在70 迈的速度下刹车,有没有这个系统,刹住车所需要的距离相差超过12 英尺!车子体重差不多的6 缸 Nissan 出的2010 Infiniti G37 ,由于有“刹车是爷系统”,比6 缸的Toyota 出的2010 车,在100 迈的速度下刹车,刹住的距离相差24英尺之巨!







为何差那么多呢?







这里需要给您介绍一下为何这个系统叫“刹车是爷系统”。在2000 年以前的车,你可以看到发动机顶部有油门开关,一个半圆形的上面有钢丝拉着。这个钢丝就直接通往你的油门脚踏板。你一踩油门踏板,这个钢丝就拉着那个油门开关把油门打开。但你会发现有两根钢丝。其中一个是通往油门踏板的,另一个是被一个油门缓冲器拉着。你想想看,如果没有缓冲器,你的脚一放开油门踏板,油门立刻回到怠速,你会感到“咯噔”一下的。这个钢丝被一个弹簧拉着,你松开油门,油门不会一下子下来,而是缓慢下来。这样,你就感觉不到“咯噔”一下了。







这一下,问题就来了!你松开油门去踩刹车,刹车刹的不仅仅是车子的惯性,还有高速运转的发动机!因为油门没有回来。







有了这个“刹车是爷系统”,只要你踩刹车,油门的供油系统立刻回到怠速位置,哪怕你另一只脚去踩油门,或者油门卡住了,也不会给发动机加油。







那么,这个系统价值是多少呢?告诉你,你肯定会骂人!这个系统,包括专利,每辆车只有 30-50 美刀!当然看车子产量。越多,越便宜。润涛阎多年来百思不得其解,日本人太缺德,就那么几十美刀,就不给安装!别说撞死人,就是刹车,在70 迈的速度下,也差10 英尺之外!很多日本车追尾导致前边后边撞烂,买日本车的人从不开欧洲车,比如大众 VW ,并不比日本车贵,他们不知道刹车的差异有多大。







你明天去开一开装上了这个系统的Nissan 出的Infiniti 和没有装上这个系统的丰田出的Lexus ,同一个级别的,比如都是轿车,或都是SUV。你也可以比较一下其它牌子的车。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有人说,本田就没问题。其实,目前还没有看到本田召回的消息,并不等于没有问题。我知道两个中国人去年买的本田新车,发现在路上突然加速。当然没有发生车祸。中国人不愿意告状。说不定哪天你会听到美国人状告本田,你不需要吃惊。因为本田的零件也是两层皮的!即使油门踏板不出毛病,刹车的时候油门还在高处,刹车的同时还要刹大油门的发动机,追尾是时常发生的。再说了,电动油门开关也难免不出错,汽车的近2万个零部件,没有哪个绝对不出毛病的。一旦出了毛病,车子突然自己加速了,要是没有“刹车是爷系统”,即使刹住,也要走很远的路程,说不定就追尾把前边的车给撞了。







(七)日本车的另一安全隐患







提起这件事,很多人就很生气。大家买车子时都看车子安全评级。日本车的安全评级不低,可大家不知道,这个安全评级的 5 星级是根据前边撞击、侧面撞击测出的。而顶部加压只给一个参考,甚至很多车子都不测这一项。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车子一旦翻过来了,四轮朝上了,车里边的人有没有生命危险。也就是说,根据车子的自身重量,在车顶部往下压,看看能否经得住。假如你的车重量是 4000 磅,翻过去的时候车子还有惯性应力,不会像我们把它抬起来翻过去慢慢放下那么柔和,就要加上一个系数。比如用 4500 磅的压力。经得住的,就是G(Good ) , 然后是A(Acceptable ),后面就糟糕了。







在所有的日本车中,只有Subaru 出的所有车种都是达标的G (好),其它的日本车有一个是本田的 Honda Element 达标外,全部不达标。只是因为美国高速公路管理局还没有把翻车能活下来作为指标,日本人就钻这个空子。尤其是丰田,连一辆达标的车都没有,丰田出了那么多种车,没有一种车是 G 。假如你开的不是Subaru ,而是其它日本车,那你就要小心了,千万别翻车,一旦翻车,你和乘客性命难保。







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车子的窗户框上。日本车为了减少成本,比如丰田,每一种车型的窗户框所用的钢材硬度都很差,单薄,而且里边是塑料。事实上,我看到过翻车四轮朝上的,一共有两次。我有一同事,曾经翻车四轮朝上了,但他的车是美国oldsmobile ,车窗框经得住车身的压力,否则他的脑袋就压扁了。







只要你不翻车,开日本车是可以的。如果翻车,命可是难保,除非你开的是Subaru 。







(八)日本车是穷人开的车







美国历史上,第一辆打入美国的日本车是 Subaru ,那是日本车里最好的车。其实,就是今天,日本车寿命最长的还是Subaru 。很多中国人尤其是90 年以后才来到美国的中国人,没经历过日本车便宜地跟大白菜似的。就不知道日本车的历史,那就是:日本车是为美国的穷人造的。







1958 年,日本的Subaru 打入美国,理由就是:美国很多穷人买不起新车,需要给这个群体造车。 1958 年,Subaru 共1 万辆进入美国,每辆车售价1997 美刀。我到了美国后,第一件事就是研究美国市场上的车。那时候没有古狗,只能到图书馆看书,了解美国的汽车历史。







打从日本的Subaru 打入美国,美国的穷人也就有机会开新车了。一直这样,大约30 年吧,日本车是穷人开的车就成了共识,毕竟30 年不是个小数目,一个人有几个30 年啊。即使我刚到美国的时候,日本车已经开始涨价了,但那时候一看你开日本车,美国人还是认为你是穷人。这个传统很难改变,后来,年轻人不在乎自己是不是穷人富人的,社会毕竟发展了。但欧洲人就比较保守了,至今很多欧洲人依然认为开日本车的人是穷人,很掉价。 这个是汽车文化现象,与日本车是否可靠关系不大。







比如,中国人被日本人打服了,瞧得起日本人,也就觉得开日本车不掉价。但韩国人没把中国人打服过,中国人开韩国车觉得掉价,就跟美国人欧洲人开日本车觉得掉价一个道理。这与韩国车的质量、价格无关,韩国车也有八缸豪华车,但中国人看到你开的是10 万迈保修、八缸韩国车,你那牌子是啥中国人都不打听,反正认为那是掉价的,不如开日本车。







这种汽车文化是传统造成的,当然是不科学的。车子,本来就应该是一个交通工具,没有必要与身份挂钩。社会会朝着这个方向走的无疑。但改变传统是很难的。只是很多中国人不知道这个事,还以为自己开日本车很风光。







(九)为何在海外的中国人喜欢丰田?







中国人有一个特点:别人买什么车我买什么车。买车前根本就不去开一开别的车是咋样的。我每次跟中国人建议别买日本车,都是无效的。中国人的传统就是“同向思维”这符合独裁者培养奴才的文化。大家都往一处想,独裁者管理起来就容易了。







事实上,这个世界是有规律的。比如,在30 年代以前,福特车遥遥领先,它肆无忌惮地乱造车,也不担心卖不掉。后来,通用超过了福特,全球第一,也学福特当年,只想扩大销售量,不在乎质量了。后来,就有了丰田。丰田也一样,只顾扩大利润,质量就不在乎了。其实, 2010 年的车,福特和通用的车要比日本车质量好得多,因为质量上不去,那就彻底完了。没有退路。







我小的时候都知道这个道理,因为我一边上小学,一边倒小买卖。我明白千万别随大流。大家都种白菜,我肯定种萝卜。







小结一下:







1. 我修过的车,最近五年的车里,丰田是非常糟糕的。它的 starter, water pump (水泵)寿命极短。即使 2010 年的车,丰田车不敢像韩国车那样10 万迈保修,Infiniti, Lexus, Acura 也不敢像Cadillac 那样10 万迈保修。







2. 丰田油门踏板的毛病出在踏板本身,不是什么脚垫之类的胡扯。







3. 加上了一块铁片,目的是防止真空管里的真空导致刹车失灵。防止卡住的作用有限。







4. 不论你开什么车,只要发现油门回不来,要立刻踩刹车,而且别松开。同时,用右手把档位往后拉,一旦拉到1 档的位置,最大油门,车也只能跑 20 迈 / 小时。而不论什么车,有的可能不许你在高速的时候换成N 档,但绝不会有不让你拉回到2 档和1 档的。只要你脚踩刹车,你一定能把档拉回到最后的 1 档。车子立刻就减速了。你这么做了,白捡了一条甚至多条命,别忘了感谢润涛阎夜里不睡觉给你打字。







5. 没有“Brake Override System (刹车是爷系统)”的日本车(2010 年的Nissan 除外),刹车很难刹住。你如果没开过日本车,那你在出门租车的时候千万别租日本车,因为你刹不住而导致追尾。那位警察租的 Lexus ,本来他可以刹住的,但他发现刹车不怎么管用,就以为刹车失灵了,才松开刹车,把真空放掉了,再刹车,就真的失灵了,最后导致四人死亡。警察一般是不开日本车的,所以,他不熟悉日本车的刹车。







6. 在西方人眼里,日本车是穷人开的。当然,很多有钱人喜欢别人认为自己是穷人,这样安全。如果您也是这样,或者开日本车就是想改变美国人的传统文化,那恭喜您。但如果您是想显示您是富人,您开日本车,不论什么牌子,您开的都是穷人车。很多中国人不知道这个,就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美国人。美国人也不会当面告诉您这。美国人有不少瞧不起女人或黑人的,但很少有当面说出来的,两口子都不会暴露的。你可以说这是虚伪,也可以说这是教养。但骨子里的东西,不是一下子能改变的。







7. 别到人多的地方去站着,因为真理只在少数人手里。如果你买丰田就是因为丰田销售量第一,以及你身边很多中国人买丰田,你就是与在纳斯达克5500 的时候买入的那些人是同类水平;如果你买的车,身边的中国人没有人买这个牌子的车,对于中国人来说,你就是真牛逼,因为你的心理很强大,逃出了中国传统奴性文化的束缚,你的脑袋已经属于你自己了。再过两年后,假如中国人都不再买丰田了,而你买,那表明你是牛逼中的牛逼。因为丰田一旦两年翻不过身,那它以后再造的车就像今年美国通用和福特造的车一样物美价廉、性能可靠、安全舒适。否则,就是退出历史舞台关门大吉一途。







8. 凡是看到润涛阎这篇文章的,需要做一件事,当然你把文章打印出来甚至转给别人都可以,但我要说的是:您需要做一次演习:别着急把车开走,而是坐在车里演练一下。假如你的车子突然自己加速了,你立刻踩刹车不放松。同时,右手把档往回拉,拉到最后的 1 档。当然,你不要打火。就比划一下即可。为何要有地震、火灾演练?因为演练一遍以后,真到了那个时刻,你就不慌张了。一旦慌张,看过的文章就记不得了,但演练过的程序不会忘掉。脚踩刹车,右手拉档。就这么简单。 很多人在高速路上撞车死了,其中就有一部分是因为刹车故障,因为不管什么车,哪个零部件都有坏掉的可能。很多人就眼看着自己的车子往前跑而惊慌失措或者束手无策,其实,很简单:把档拉回到最后,即使刹车彻底失灵,车子也要回到20迈以下,因为油门最大的时候,1档只能跑到20迈/小时的速度,通常撞击测验用的都是35迈以上,20迈的时速是死不了人的。这么简单的演练,你只要做了,你就能保命了。这与什么车无关,什么车都有零部件失灵的可能。







9.车子的安全是开出来的,不是造出来的!所以,要掌握处理应急的技巧,无外乎突然加速、刹车失灵、突然转向。掌握技巧和安全驾驶比车子的牌子重要。



返回顶部返回本版 回复本帖 举报

Wednesday, September 16, 2009

法拉利推出中国限量版跑车 融入多种中国元素(组图)

日前,法拉利宣布,将首次携手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卢昊于近期推出599 GTB Fiorano中国限量版跑车。该系列包括不超过12辆特殊打造,包含有中国文化元素的火焰红和银灰色顶双色跑车,这是法拉利首次为中国制作限量版车型, 具有有非同寻常的纪念意义。经过中国艺术大师的创意及意大利技师的神来巧手,这款法拉利中国限量版超级跑车将会竞逐本年度最值得珍藏艺术品行列。


法拉利将推中国限量版599 GTB Fiorano跑车
   中国限量版系列源于法拉利目前生产的性能最高的12缸双门跑车599 GTB Fiorano,作为法拉利技术成就的巅峰体现,这款车还配置了于2009年日内瓦车展首次发布的HGTE套件 (Handling GT Evoluzione package),旨在提供更具动感及更强操控性的驾驶体验。


法拉利将推中国限量版599 GTB Fiorano跑车
   此次与法拉利联手打造限量版车型的是中国当代前卫艺术中最早成名的艺术家之一——卢昊,而其本人也是法拉利的车主。卢昊历来有着别具一格的艺术理念,他 是中国当今具有非凡艺术成就与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在此次创意的构思中,他从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字、享誉世界的丝绸之路等意蕴精深的中国元素中汲取灵感,以 独特的创意来阐释中华文化的传世精华。

法拉利中国限量版599 GTB Fiorano跑车启动键用玉石制成
   在中国限量版车中,启动键背底取材于意大利著名珠宝品牌的玉石,银质镶边,玉表上刻有小篆体“启动”二字,西方式的疾道劲速通过这温润美玉一触即发,这 是艺术家卢昊设计中的点睛之笔。中国的尚玉文化源远流长,玉之冰清玉洁,冷静坚硬一直都为中国人民所珍爱,一块玉的形成要经过上千年的岁月,吸纳山川日月 之精华,稀有珍贵。这正如同法拉利追求极致的精神,每一部法拉利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精心设计磨砺,并配以最先进的科技技术精心打造而成的尊贵专属跑车极品。


法拉利中国限量版599 GTB Fiorano跑车仪表盘上出现中国元素



法拉利中国限量版599 GTB Fiorano跑车行李箱也融入中国元素
  法拉利中国限量版599 GTB Fiorano跑车后备箱中的行李箱也是特别定制的,曾经作为东西方文明纽带的丝绸之路被精心刺绣在皮质行李箱上,沿着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足迹,一路延绵从中国西域到达意大利威尼斯。法拉利以意大利手工艺来纪念这一神奇之路。
法拉利599GTBFiorano中国限量版跑车自设计草图及概念由经销商向其尊贵客户公布以来,即在跑车爱好者及艺术收藏家之间引起了浓厚的兴趣。中 国限量版集意大利精美工艺,顶尖汽车制造技术和中国瑰丽艺术传承之大成,优雅地展示了法拉利永不妥协的梦想与激情,将跑车设计领入了一个全新的风尚。

 配有HGTE套件的法拉利599 GTB Fiorano
作为法拉利创新技术与领先工程技术的集中体现,599GTBFiorano是目前为止法拉利生产的性能最高的12缸发动机双门跑车。许多来自于 F1的新技术是法拉利首次应用在自己的中-前置发动机双座跑车上,最佳的重量-功率比、理想的重量分配(前轴47%,后轴53%)、出色的空气动力效率、 时尚创新的车身设计,甚至是经过悉心调节的发动机的轰鸣声,令法拉利599GTBFiorano为前置发动机双门跑车创立了全新的典范。HGTE套件的设 计旨在造就更具动感及更强操控性的驾驶体验,不仅转弯更凌厉、反应速度更快,同时亦不改轻松驾驶的感受。该车型具有顶级豪华跑车的品质,同时又是技术成就 的巅峰,其性能一举打破了许多保持了很长时间的记录
  动力:来自于Enzo的V12发动机
法拉利599 GTB Fiorano发动机排量为5999ml;功率系数高达103CV/升;最大扭矩608Nm/5600rpm;最大功率620hp/7600rpm,最高车速超过330km/h,0-100km/h加速时间只有3.7秒;
  变速箱:F1-SuperFast变速箱
这款新一代变速箱可以使换档过程的各个阶段同时进行,从而将整个换挡过程缩短至100毫秒;
  特色功能:
F1-Trac系统:依靠法拉利在F1测试和比赛中的经验,将车辆的操控性、安全性和稳定性集成在一起,从而获得最佳的牵引力;
功能更强的Manettino旋钮:从F1赛车技术上发展而来,驾驶者可以随时改变车辆的动态性能;
HGTE套件包括一系列改进构造:更加坚硬的弹簧、后防滚翻保护杆,以及当manettino处于运动型设置状态时使用的新型磁流变液减震器调校。底盘 高度亦有所降低,而车身重心自然随之降低。这一设计加之全新的构造共同提升了该车的车身控制性能。此套件还包括经过专门优化的轮胎,其中采用了一种能够进 一步提高轮胎附着力的化合物;
全面优化的空气动力性特征:在法拉利工厂进行的长时间风洞测试创造出非凡的下压力和空气阻力参数。

Monday, August 24, 2009

德国车为何比日本车贵?

温哥华001"tonylei"发表于May 9th 06 19:59 www.Van001.com

1)为确保高速行驶的操控性、稳定性、安全性(车体刚性),德国车的底盘用料十足,特别结实(同排量德国车的最高速度大多比日本车要高,比如1.8升花冠的最高速度比1.8宝来/GOILF要低20公里/时,只与1.6升的宝来/GOLF相当),因此,重量增加了。看看XCAR俱乐部什么车的用户加装平衡杆多就便知其中差异了。德国车几乎没有加装平衡杆的,而日本车比比皆是!

2)德国车发动机底部大多装有高强度防护板,而日本车除了中高档车外基本没有装(光这一点重量就相差至少20-30斤);

  3)德国车采用前后高强度加强型吸能保险杠(确保低速追尾碰撞变形尽可能小,尽可能不伤及发动机仓内部件,减小不必要的维修费用,这一方面GOLF便是典型代表)。而日本车所谓的碰撞吸能,是以牺牲保护汽车内部部件为代价来保护乘客,中低速碰撞就会导致碰撞部位严重变形,往往伤及内部部件,使得维修费用大增,这一点飞度便是典型代表);

  4)同排量德国车的载重能力往往比日本车要高出30%!(同排量的宝来/高尔夫比花冠载重能力高出150斤!)。为此,德国车的避震弹簧更粗,避震装置自然更重。

  5)德国车(比如POLO、GOLF等)采用钢板双面镀锌防锈工艺,空腔注腊技术、多层喷漆工艺等确保车身12年不生锈,而日本车给省了。

  6)同排量的车德国车的轮胎宽度往往比日本车大一号,由此也增加了重量。

  稍有物理常识的人都知道,移动重量越重的静止物体要克服更大的惯性,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同样,汽车自重越重就越耗油,尤其在城市拥堵路况开开停停行驶更加明显。

  日本车之所以轻(相对省油),说难听点是“偷工减料”的结果,其所谓的省油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降低安全性与操控性为代价换来的。

  从国际上汽车售价就可看出,日本车普遍处于中低档次(凌志等少数高档车除外),日本车是侧重满足用户基本安全和代步要求而设计的,至于操控乐趣、品味等就免谈了吧,买日本车是抬高不了自己的身份的。

  关于汽车的概念,欧洲人想的是我用它横贯欧洲不能有问题。美国人想的是我从美国的东海岸开到西海岸它得好使。而日本人在回答中国人责问为什么使两年以后哪哪都是毛病时,是这么说的:“在日本,你就是天天住在车上,一年也就跑一万公里。谁能想到你一年就跑五万公里!日本人开3年就换车了,你非得开15年,你怨谁?”

  欧美人发明汽车是从人的需要出发,从无到有的想象、钻研。日本人学做汽车是为了赚钱。所以他把别人有的拿过来琢磨怎么做的更便宜!日本车打入美洲市场是能源紧张,油价上涨的70年代。——他最省油。

  

  大家知道车怎么能省油么?——车轻!(风阻系数并不是最根本的因素,因为风阻系数的作用是与速度有关的。)为什么在日本车迅速占领市场的时候,欧美人(特别是德国人!)却不生产同样省油的廉价车与其竞争呢?是因为他们作汽车的目的不一样!!!

  

  德国人在想让汽车轻的时候想的是把钢板换成铝合金,这一下成本高得吓人!日本人在想让汽车轻的时候直接把2个厚的钢板换成0.8的。结果是既降低了成本又省了油!!!

  

  德国人真的没想过这么做吗?真个这么笨吗?德国人真的没想过这么做!但却绝不是笨蛋!!!

  

  前面说了,因为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造成了二者对汽车概念的理解不同,又说了二者造汽车的目的不同。结果造成什么直接的结果呢?举个例子:两个人各自开着日本车和德国车以同样的速度撞墙,50公里的时候,日本解说员对驾驶员说:“你看,这是最新科技:发动机下陷技术,保证不会进入驾驶室造成对驾驶员的伤害;这是利用塌缩吸能原理制造的三级吸能结构,确保其通过充分变形来吸碰撞能量以保障驾驶员的安全。”(车已经报废了)。德国的解说员只对驾驶员说了一句话:“看,没问题。”然后是时速100公里,撞完之后德国解说员不好意思地对驾驶员说:“对不起,您的车报废了!”日本解说员大声对驾驶员骂道:“活该你死,开这么快,你还敢撞墙?”

  

  德国人想的是要把发动机室做坚固,以确保在可能出现的事故中尽量把车的损失减少到最小。而为了人的安全要把驾驶室造的更坚固,以确保在车的损坏不可避免的情况下,还能保证人的安全。

  

  日本人想的是为了节约成本把驾驶室做的越薄越好,只要能保证发动机室比驾驶室更不结实就行——这样就不至于直接把人撞死(安全碰撞试验能过关)。

  

  而这两辆车带给人的直接区别是:日本车每百公里省1-2个油,每开出一万公里,日本车少花几百块油钱——前提是别有事故,因为一有事故,日本车用于修车甚至换车的综合费用要比德国车高很多。(不要只看到德国车的一个保险杠是日本车的几倍,德国车需要换保险杠的时候,换成是日本车可能已经报废了!)

  

  想一想你买车花了多少钱,你每年能开多少万公里,你就知道省这点油钱对你有没有意义!而多花这点油钱对你有多大的好处!

  

  人要学会自爱,要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就像日本人为了保护自己的森林资源,一定要从中国进口一次性筷子一样。日本人为了赚取更大的利润,是尤其不会在乎你中国人的死活的!!!

  

  首先感谢朋友们的支持,有位网友问我:“德国在中国卖的车也减了配置”。还有的网友说:“日这本车卖给中国的质量次,在欧美的品质还是不错的。”

  

  这些朋友说的都有一定道理,这次我就试着分析一下“品质”与“质量”的区别。举一个例子,有位朋友说:“在国外美女最多的是韩国,大街上到处都是。”大家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基本都是假的。再举个例子是香港电影。好莱坞越来越重视香港电影,但并不意味着香港电影就有资格与好莱坞相提并论。为什么,因为凡大卖的香港电影60%以上都能从好莱坞身上找到影子。可以说没有香港电影并不会影响世界电影的发展,而没有好莱坞将引起世界电影的倒退。举这两个例子想说明什么呢?就是想说质量和品质的差别。什么是质量好,韩国的美女就可以说是质量好!质量的好坏是外界的评价是一些客观标准的达标。什么品质好,品质好就是好莱坞的电影!香港电影可以拍的比好莱坞更花哨(只限武打场面)、更血腥、更紧张。但没有了好莱坞,我们将直接失去的是想象力(香港电影很大程度上只是好莱坞想象力的亚洲演绎版)。品质是内在的,是内在的对想象力、原创力、生命力的追求!韩国人以他认为美的标准不断的整下去的结果并不会使韩国的母亲们生出更多符合标准的美女来,只能使他们的美容业病态的发达。而最后的结果是整个民族的自卑!

  

  走了这么远回到汽车上来,同样的道理,日本人可以做到质量好,但他还没有能力做到品质好。日本人做汽车的初衷是因为这是一个大的赚钱的产业。他现存的大家都知道品牌的汽车企业基本上是第二三代的,因为第一代的企业已经在前赴后继的冲击美国市场的过程中伤亡殆尽了。(当时日本没有什么汽车消费市场,他做车就是为了出口)当时的美国甚至出过专门针对日本车的笑话集。在这个过程中日本懂得了质量的概念。并且它也做到了这一点——它可以让使用者在一定的范围内挑不出毛病。而这一切是源于他对欧洲人对汽车品质的追求的模仿上。(到现在日本车在欧洲仍然是没有什么作为的)

  

  再举个相对专业店的例子,欧洲车的功率响应峰值是在一定转速范围内的一个平台,而日本车则只是一个尖点。同样的道理两种车都宣称有ABS系统,德国车通常是连带着EBD的。而日本车在更贵一些的车型上会标着ABS+EBD!

  

  就是同样的ABS在极限状态下的表现也是相差很大的。但这并不影响日本车的质量——因为绝大多数使用者并不能察觉。毕竟只有极少数人才能遇到极限情况。而一旦遇倒这种极限情况将是致命的!!!

  

  品质和质量的差别同样体现在德国车和日本车在对中国销售的车型减配置上。日本人在对中国销售的汽车减配置上不仅是为了赚更多的钱还有一种病态心理。(具体为什么有这种病态心理如果大家有兴趣我在下一次试着分析一下)德国人减配置是因为中国人病态的喜欢日本车的心理造成德国车必须降低成本和他拼价格。我说过在国际市场同档车德国比日本要高1/4——1/3的价格双方销量持平。(中国人为什么有这种病态心理大家有兴趣的话,我也在下次分析一下)

  

  最后再举个例子。德国人和日本人同时卖羽绒服200元一件。日本人把羽绒掏出来一半卖180。德国人为了和他拼价格想办法决定少做俩口袋也卖180。中国买主比较以后说:“德国人的又重又笨还少俩口袋。日本人的又轻又漂亮,多这俩口袋多有用!”本人决不是危言耸听,准备买车的朋友仔细对照一下他们的减配置明细就可以发现我说的绝对是真实的。

奔驰、宝马、奥迪、大众四驱系统大比拼

http://www.xcar.com.cn/bbs/viewthread.php?tid=9426155&extra=page%3D1&showthread=&page=1

奔驰、宝马、奥迪、大众四驱系统大比拼

奔驰宝马奥迪大众四驱系统大比拼

奔驰宝马奥迪大众这几家德国顶尖的汽车制造商在四驱技术都有着各自的看家本领。在国内,人们对奥迪的QUATTRO四驱技术可能早就耳熟能详。奥迪官方也把QUATTRO四驱作为奥迪的一个很独特的技术亮点。但同是德国血统的奔驰4MATIC,大众4MOTION,宝马Xdrive就鲜为人知了。事实上,这些四驱都跟QUATTRO一样,是经过了几代的演变才变得成熟起来的。



『军用吉普


说在前面:为什么需要四驱技术?

    要了解这些复杂的四驱技术特性,以及性能上的优劣,首先还得来简单的了解一下四轮驱动的发展史。四轮驱动技术主要分为越野四驱和公路四驱。越野四驱最早时从战争中发展出来的。

    二战美军为了加强前线步兵和指挥官作战的机动性,开发了一款轻便的四轮驱动小车吉普威利斯。它采用的是分时四驱的设计结构。在当时几乎还没有全时四驱的设计理念。

   之所以不能把动力固定的以刚性的传动轴分配给前后轮时因为汽车在转弯时,四个车轮所运动的轨迹各不一样,转弯圆弧的半径也都不相同。所以要想把动力刚性 的分配给前后车轮就必须让前后车轮保持完全相同的转速,这在直线行驶时并没有什么坏处,相反还能提高轮胎的有效抓地,但在转弯时问题就出来了。



『过弯弧线各轮不同』

   由于每个车轮在转弯时所压过的弧线不一样就意味着每个车轮的转速都不能一样。如果刚性的把发动机的动力通过传动轴分配给前后车轮的话,那么每个车轮的转 速都只能完全相同那么在转向时,前后车轮就会发生转向干涉,如果是干燥路面就会产生一个制动力让车不能前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转向制动。当然,不光是前后 车桥有转速差,从图上看左右车轮也存在转速差。

   我们知道在汽车的驱动桥上都装有差速器。差速器的作用就是能够调节左右车轮的转速差来适应不同的转向轨迹。普通的这种差速器由于没有任何差动限制,发动 机的动力被差速器自动的分配给受阻力较小一侧的车轮,所以这种叫做开放式差速器。几乎所有两轮驱动的汽车上都装有这种差速器。



   那么,如果一台汽车是由四个车轮驱动的,那么我们不难想象,如果要刚性地按照50:50给前后驱动桥分配动力,那么就不能长时间处于四轮驱动状态,在高摩擦系数路面上转弯时则必去切换回两轮驱动。如果要全天候确保能够让四个车轮都能获得动力,那我们就需要一个中央差速器来给前后驱动桥分配动力,就像两轮驱动汽车的开放式差速器一样。

   当然除了中央差速器为前后桥分配动力外,还需要前/后两个差速器给左右车轮分配动力,这就是全时四驱的雏形。但装配了三个开放式差速器的四轮驱动对于越 野和提高通过性来说时毫无意义的。我们知道,开放式差速器的功能时把发动机动力分配给受阻力小的车轮,如果一台车上使用了三个开放式差速器来调节转速差的 话,那么如果有一个车轮受阻力最小,动力就会100%的传递给这个车轮。

    这种情况在越野和通过恶劣路面的时候是很常见的。因为汽车在通过恶劣路面时,很容易出现一个车轮离地,或者陷入泥潭打滑的情况,那么如果装用了三个前,中,后开放式差速器的全时四驱车,遇到这种情况就无法获得牵引力继续前进了。

   因此这种四驱是毫无意义的。作为像吉普威利斯那样的分时四驱来说,由于前后车桥是被刚性分配动力的,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前后各一半(50:50)的分配比例,所以即便前轮打滑,还有后轮能提供动力。而对于装了三个开放式差速器的全时四驱来说,就只能通过别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了。



『差动限制器』

   差动限制器就是这样诞生的。我们知道既然开放式差速器的特性是将动力传给受阻力较小一方的车轮,那么如果我们给打滑的车轮制造一个阻力让它不能转动,那 么动力自然就能传递给没有打滑(仍然有抓地力)的车轮了,从而摆脱抛锚的困境;当然,还有一种方案就是像分时四驱那样,一旦有车轮打滑,我们直接跨过差速 器,把前后传动轴刚性的连接起来(锁死),那么动力将为完全按照50:50的比例来分配,那么没有打滑的车轮也能获得一部分动力从而摆脱打滑的困境。

   这两种差动限制就是现在最常用的四驱技术,对于全时四驱来说,决定四轮驱动技术性能好坏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就取决于差动限制方式的设计好坏。作为 全球几个知名汽车生产厂商,对于四轮驱动的理解也不一样,有着各自的独特设计。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些方式有哪些不同。

[ 本帖最后由 猩魔 于 09-04-01 11:06 编辑 ]





资料 X档案 消息 加为好友 myXcar 举报 Top
猩魔 (心魔作祟)
版主
Rank: 20Rank: 20



财产 23215
帖子 4918
注册 05-10-03
来自 上海|上海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09-04-01 10:23 
奔驰4MATIC:



『装备4Matic的奔驰S级轿车』

     奔驰把它旗下的四轮驱动技术命名为4MATIC。这套系统最早只在奔驰的专业越野车G级上被采用,当然,当时的G级完全时为了通过性的才去考虑配置四驱系统的,而当时的奔驰4MATIC与现在亦有很大的差别。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奔驰G级上并没有引入现在流行的全时四驱的概念,而是早期的分时四驱系统。但这套分时四驱并不是像吉普威利斯那样依靠驾驶员的操作进行切换的。而是采用了湿式多片离合器来控制前桥动力的通断。



    当汽车正常行驶时,实际上仅是采用后轮驱动的,因为此时中央耦合器在电脑的控制下是保持断开的,动力100%地传递给了后轮。当汽车在转弯时,电脑会通过转角传感器测得一个转向角度,然后通过这个转向角度计算出一个前后车轮的理论转速。

   如果后轮的转速与前轮的转速相匹配(差别在误差允许范围内),那么视为正常转向。如果前后车轮转速差超过正常范围,那么电脑则会判断此时后轮已经开始打 滑,然后自动控制中央粘性耦合器接通,将一部分动力分担出来传递给前轮。这时前轮获得的动力大概只有35%,其目的时为了让后轮摆脱打滑。如果此时后轮仍 然打滑,那么电脑则会判断,35%的动力不足以让汽车摆脱打滑的局面,从而自动锁死多片离合器。

    这时相当于刚性地把前后驱动桥连接起来,前/后按照50:50的固定比例传递动力。换个角度来看相当于差速器被差速锁锁死。当然这种方式最大也只能实现前后50:50的动力分配,如果50%的动力仍然不能把车从泥坑里拉出来,那只能束手无策了。



   不过多年以后,随着第二代4MATIC的推出,奔驰的四驱系统在性能上得到了质的提升。这套一直沿用至今的新一代4MATIC四驱系统实际上就是上文所 介绍的,采用了前,中,后三个开放式差速器的全时四驱系统。其实这种三个差速器的设计并不稀奇,但它的核心就在差动限制技术上。

   奔驰引入了一套全新的概念,叫“4ETS”技术,这跟保时捷在959车型上推出的PSK技术有些相似。我们前面说过,开放式差速器的好处是能够自动调节 动力的分配,把动力自动分配给受阻力小的车轮。但是它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就是一旦有一个车轮失去抓地力,那么车辆将陷入困境。4ETS就是利用了ABS的 制动力自动分配(EBD)功能,实现了差动限制。

   道理很简单,我们知道,4通道4传感器ABS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实现制动力自动分配功能,给需要制动的车轮逐个进行制动,而不是同时给全部车轮制动。每 个车轮上的制动器都由一个电磁阀来控制,电磁阀能在电脑的控制下处于三种状态:加压状态、平衡状态和减压状态。从而实现对逐个车轮的单独制动,而这一切都 可以由电脑来自动控制完成。

   那么当这种全时四驱的车辆有一个车轮打滑时,电脑可以通过控制ABS对这个打滑车轮制动的办法来限制它的空转。这样差速器就不会把动力传递给这个打滑的 车轮了,转而传递给未打滑的其他三个车轮。如果制动系统把这个打滑的车轮锁死,那么其他三个车轮就能得到所有的动力,也就是说其他每个车轮能得到33%的 动力。

   如果车辆有三个车轮都在打滑,只有一个车轮能获得抓地力的话,同样的道理,4ETS也能给这三个车轮产生制动力限制其打滑,而让动力100%地传递给未 打滑的这一个车轮,让车摆脱困境,不过遇到三个车轮都打滑的机会是非常小的。当然如果四个车轮都打滑的话,那么神仙也救不了你了。



   4MATIC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在高速行驶时能提高汽车的主动安全性能。我们知道高速行驶最让人抓狂的就是轮胎丧失抓地导致汽车失控,这在湿滑路面上尤为 多见。在4MATIC的帮助下能够保证汽车能更好地在安全的驾驶极限内行驶。不过这跟ESP所起到的保护作用不同,但原理有些相似。

   我们知道ESP为了保证汽车在高速行驶时不至于失控的做法就是电脑一旦检测出某个车轮有打滑的迹象就给通过减小油门开度(降低速度)和对这个可能要打滑 的车轮进行制动让它保持在极限范围内。不过这一切都比较被动,因为减小油门开度来减慢速度是需要时间的,这相当于我们在不踩油门的情况下利用发动机制动让 车减速。而ESP的制动又会白白损失动力。

   对于4MATIC来说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同样是对可能失去抓地的单个车轮进行制动但情况却不相同。由于采用了三个开放式的差速器,在给这个将要打滑 的车轮进行制动时动力并没有被损耗掉,而是通过差速器传递给了其他三个车轮。正因为4MATIC的4ETS技术能把传递到每个车轮的扭矩从0-100%的 进行动态调节,所以极大地优化了驱动力的合理分配,从而保证了车辆高速行驶的主动安全性,而且过弯的速度和极限也能更高。

   当然这些都是理论上的结论。我们知道频繁地制动会大量消耗动力而且使制动系统发热。不过实验表明,在速度较低的情况下这种发热并不可怕,但是如果高速行 驶的情况,能量损失就不容小觑了。所以4MATIC低速越野是它的强项,要提高公路性能,我们则需要采用另外一种方式。因此针对4MATIC公路性能的弱 点,宝马的Xdrive就应运而生了。

奔驰4MATIC

公路性 ★★★

通过性 ★★★★

主动安全性 ★★★★

响应速度 ★★★

机械损耗 ★★

可靠性 ★★

成本优势 ★★★

总体推荐值 ★★★


   对于宝马Xdrive来说,它比奔驰的做法显得更聪明,这也是Xdrive比4MATIC诞生得晚的原因。其实宝马早期的四驱并不叫Xdrive而是叫 ADB-X,它跟奔驰的4MATIC几乎是同时代的产品。从设计和性能上也跟奔驰的4MATIC非常相似,不,可以说是完全一样。

宝马Xdrive:



『宝马的轿车中Xdrive并不常见』

   宝马早期的ADB-X四驱系统采用的也时前,中,后三个开放式差速器。动力通过这三个差速器分配给每个车轮,当有车轮打滑时,也时通过ABS的制动来实 现差动限制的。正因为有了ADB-X在公路高速行驶性能上的不足,在后来推出的Xdrive全时四驱系统上做出了很大的改进。其解决办法就是在中央差速器 上安装了一套多片离合器。

    对中央差速器的差动限制比较独特,不是采用ABS制动,而是采用多片离合器的分离和结合来实现差动限制。这套多片离合器由一个液压阀控制,液压阀能产生很大的推力,在电脑的控制下实现多片离合器的分离和结合。

    当多片离合器分离时,中央差速器按照把动力分配给受阻力小的车轮的原则分配动力,但当车轮打滑时,多片离合器结合,把动力分配到抓地力大的车轮上。



   这些都是在分动箱里面通过调节多片离合器的结合力度来调节动力分配的,所以不需要频繁制动就能实现前后车桥的动力的合理分配。这样正好解决了 4MATIC在高速行驶下的动力分配损耗问题。有了这套多片离合器,就可以实现一个4MATIC很难实现的功能,就是在汽车加速时把更多的动力分配给后 轮。



   我们知道,汽车加速时特别是急加速时,由于重心会后移,后轮的负载增大,那么后轮能获得的抓地也就更大,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后轮获得更大的动力,这样能够 在加速时获得更多的有效牵引力。Xdrive正好能实现此样的功能,而且在高速行驶和急加速时也不会有制动系统的介入,不会有过多的能量损耗。不过还有一 种全时四驱做得更绝,他能主动的根据需要分配动力,而这一切都是通过纯机械来完成的,这就是奥迪的QUATTRO。

宝马Xdrive

公路性 ★★★★

通过性 ★★★★

主动安全性 ★★★★

响应速度 ★★★

机械损耗 ★★

可靠性 ★★★

成本优势 ★★★

总体推荐值 ★★★★

[ 本帖最后由 猩魔 于 09-04-01 10:47 编辑 ]





资料 X档案 消息 加为好友 myXcar 举报 Top
猩魔 (心魔作祟)
版主
Rank: 20Rank: 20



财产 23215
帖子 4918
注册 05-10-03
来自 上海|上海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09-04-01 10:25 
奥迪Quattro



『Quattro的优异性能最早在拉力赛上展现』

   Quattro一直以来都是奥迪宣传的重点,性能方面自然有过人之处。它最早被采用在八十年代的奥迪S1拉力赛车上。当时S1属于拉力B组的比赛,B组是当时全世界拉力赛车中改装几乎不受限制的组别,所有的赛车都配备了超大功率的发动机,平均功率都在500匹左右。

    在这样大的动力的作用下,两个驱动轮显然是不能发挥性能的,因此当时B组的赛车基本上都采用了四轮驱动,而奥迪采用的Quattro四驱,让它的S1赛车所向披靡。正因为在拉力赛运动中不俗的表现,使得奥迪对它的Quattro技术更有信心。

    90年代以后在奥迪的民用车上广泛采用。现在几乎6缸以上的奥迪车都把Quattro作为标配。我们熟悉的奥迪100轿车就配备过Quattro四驱系统。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奥迪一直沿用着这一独特的四驱技术,其可靠性已经非常成熟。



   其实,说奥迪的Quattro四驱独特,主要是因为它的中央差速器设计非常独特。奥迪Quattro采用的是托森中央差速器。从图上可以看出奥迪四驱系 统的中央差速器(托森差速器),前转动轴,前差速器都是集成在变速箱的壳体里面的,这样的设计结构非常紧凑,也为乘员舱腾出了空间。

    能这样紧凑主要归功于奥迪独特的发动机布置方式。我们知道大众-奥迪集团的传统就是前纵置发动机前轮驱动的设计,整个发动机布置在前轴之前,而变速箱刚好布置在前轴之后,前车轴刚好从变速箱底部穿过。

    这给差速器的布置带来了好处,也因此才可以把四驱系统最占地方的中央差速器,前差速器和前传动轴集成为一体。所以结构紧凑是奥迪Quattro的一大优点,紧凑的结构带来的是更高的传动效率和更轻的整备质量。



  不过要想了解Quattro四驱在性能上的优越性,我们不得不提托森差速器的优越性。因为Quattro的四驱性能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托森差速器的独 特才能实现的。托森差速器与普通开放式差速器有很大的区别。它虽然也是采用的行星齿轮结构但所有的部件都跟开放式差速器不同。

  托森差速器主要由蜗杆行星齿轮,差速器壳体,前输出轴和后输出轴四套大部件组成。发动机输出的动力直接用来驱动托森 差速器的壳体(途中的动力输入齿轮与壳体相连),壳体的转动会带动三组蜗杆行星齿轮转动,行星齿轮与壳体之间是由直齿连接的,与前后输出轴之间是由蜗杆连 接的。



   这样动力可以顺利的通过行星齿轮分配给前后输出轴从而能够驱动前后车桥。正是因为行星齿轮的蜗杆设计,让它具备了一个自锁死功能。注意这一全套机构都是 纯机械联动的没有任何电子设备的介入。蜗杆齿轮的动力传输特性刚好跟普通开放式差速器的直齿行星齿轮相反,它能自动的把动力分配给受阻力较大一侧的输出轴 (车轮)。

   因为当有车轮打滑时,也就是说有车轮即将失去抓地力时,蜗杆行星齿轮会相互咬死,让动力无法传递给打滑的车轮,从而自动分配给了仍然有抓地力的车轮,而 且这一切都是线性调节的,车轮打滑得越厉害,获得的驱动力越少,相反抓地力越大的车轮获得的驱动越多。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托森差速器常被称为扭矩感应式差速器,它的灵敏程度是可以通过在设计时调节蜗杆齿轮斜齿的斜度来调整锁死扭矩的。我们知道汽车在转弯时由于前后车轮的运动圆弧不等长,所以也会造成转速差。

   此时动力分配并不平均,不过这时可以通过方向盘转角与四个车轮转速计算出是否在正常转向的转速差范围的。然而托森差速器的灵敏度是固定不变,那么在匹配 托森差速器时,必须要考虑转向带来的转速差问题,因为此时不能让蜗杆齿轮咬死,否则会损坏传动系统,降低传动效率,甚至产生转向制动。那么蜗杆齿轮的齿形 斜度必须依据转弯时的前后车轮转速差来匹配,也就是说在转弯时(前后车轮转速差较小时)不能发生锁死情况。




    在直线行驶状况下托森差速器是前后50:50平均分配动力的,此时差速器壳体里面的行星齿轮自身并不转动。当汽车加速时,由于后轮附着力增大,托森会自动向后轮分配更多的动力来获得更大的有效牵引力。

   同样的道理,当汽车加速出弯时,后轮附着力增大,它会自动地把稍多的扭矩分配给后轮,这相当于一种偏向后轮驱动的全时四驱,我们知道后轮驱动的汽车能有 更高的弯道操控极限和更高的过弯速度,那么托森刚好满足了这种需求。当车轮打滑时,由于转速差很大,托森又会把更多的动力分配给未打滑的车轮让汽车摆脱困 境。

   所以总的来说拥有托森中央差速器的奥迪Quattro是一个既兼顾公路性能又兼顾通过性能的全时四驱。最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借助任何电子设备,而是通过 精妙的纯机械设计来达到这些性能上的需求,所以奥迪Quattro四驱有着极高的响应速度,这给公路行驶带来很大的好处。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因为它是主动分配动力的,不需要通过传感器和电脑的分析判断,而且纯机械结构带来的是超高的可靠性和耐用性,这对需要通过性能的SUV是非常有好处的,Q7正是拥有这种设计的SUV。



     笔者认为托森差速器几乎可以成为20世纪继转子发动机以后精妙机械设计的典范。不过正是因为这套机构的精妙,导致其需要非常高的加工精度、制造工艺和高强度的材料才能保证其性能的发挥,所以成本非常之高。
    奥迪Quattro之所以没有在前后差速器上都采用托森差速器,估计也是出于成本的考虑。

   奥迪对左右车轮打滑的处理方式则是跟奔驰4MATIC和宝马Xdrive一样,应用了EDL电子差速制动来实现对打滑车轮的差动限制。不过对于一台全时 四驱的汽车来说中央差速器是最重要的传动机构,因为它直接负责分配动力给前后桥,如果没有它,前后差动限制做得再好也意义不大。

    所以采用了托森差速器作为中央差速器的Quattro在四驱性能上已经可以算领先对手了。


奥迪Quattro

公路性 ★★★★★

通过性 ★★★★★

主动安全性 ★★★★★

响应速度 ★★★★★

机械损耗 ★★

可靠性 ★★★★★

成本优势 ★

总体推荐值 ★★★★★


    奥迪和大众虽然是“一家人”,但是在四驱技术上并没有实现共享。大众有着自己的四驱方式4Motion,这跟奥的Quattro截然不同。大众4Motion 并非大众自己开发,而是与瑞典的四轮驱动开发商Haldex合作开发的。

[ 本帖最后由 猩魔 于 09-04-01 10:53 编辑 ]





资料 X档案 消息 加为好友 myXcar 举报 Top
猩魔 (心魔作祟)
版主
Rank: 20Rank: 20



财产 23215
帖子 4918
注册 05-10-03
来自 上海|上海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09-04-01 10:26 
● 大众4MOTION:

    所谓合作也就是大众提供车型设计数据和数字模型给Haldex然后由Haldex亲自操刀设计匹配,最后生产出总成由大众直接采购。这种模式很常见,Haldex不但给大众提供这种四驱系统,瑞典的VOLVO也是采用的Haldex提供的类似产品。

    大众之所以不能直接应用奥迪成熟的四驱技术,笔者认为这主要跟大众的传动方式有关。我们知道奥迪和大众的主打车型虽然都为前驱,但奥迪主要以纵置发动机为主,而大众则是以横置发动机为主。

    前面我们说过,奥迪的Quattro之所以能够设计得紧凑,主要归功于它的前纵置发动机布置。但大众的横置发动机显然不能满足Quattro在布置上的需 求。而最早为VOLVO设计四驱系统的瑞典Haldex公司提出的解决方案正好对准了大众的口味,因为VOLVO全系列车也是采用的前横直发动机平台设 计。




『大众4Motion系统』

    事实上,大众4Motion跟早期的奔驰4MATIC非常类似。它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全时四轮驱动,它与奔驰第一代4MATIC最大的区别就是4MATIC 在正常情况下以后轮驱动为主而大众4Motion则是以前轮驱动为主。正是因为横置发动机的设计,使得大众无法给旗下的车型装配中央差速器(因为结构上不 允许),所以4MOTION只能从前驱动桥引出一根传动轴把动力分担给后轮。

    不过,我们知道,刚性地把前后桥动力连接起来是不能的,因为会产生转向制动,但在这种情况下又不能布置中央差速器,所以大众的解决方案就是在后转动轴的末端(接近后差速器处)安装了一个电控液压多片离合器。




    这个多片离合器的输入轴上加工了许多花键,然后安装了很多离合器片;输出轴与壳体相连,壳体内侧也安装了很多离合器片,在强大的液压的作用下,活塞可以横 向推动离合器片接合,并产生强大的摩擦力,从而把动力传递给后轮。而液压则是完全通过电脑对电磁阀的控制实现控制的。

    所以这一切又归结道ECU电脑上来了,四个车轮上与ABS共用的转速传感器检测到前轮有打滑倾向时,它会迅速的产生一个命令信号通过CAN-BUS总线系 统(汽车上电脑与各种伺服器和传感器之间的通信系统)传递到控制液压的电磁阀上。一旦电磁阀打开,液压则被接通,那么活塞有了足够的力量推动离合器片接合 把动力传递给后轮。

    前轮的动力被分走了,分给了有足够抓地力的后轮,那么打滑和失控的危险也就摆脱了。所以大众4MOTION是一套很被动的四驱系统。虽然一切都由电脑来完成,在操作上跟全时四驱没什么两样,但本质则与分时四驱差不多。

大众4MOTION

公路性 ★★

通过性 ★★

主动安全性 ★★★

响应速度 ★

机械损耗 ★★★★★

可靠性 ★★★★

成本优势 ★★★★★

总体推荐值 ★★

    总得来说,这四个德国厂商的四驱技术基本上涵盖了现在市面上比较常见的四驱技术,如果单从性能和可靠程度来看,奥迪的Quattro就是当之无愧的“冠军 ”。宝马Xdrive注重公路性能,奔驰4MATIC在总体调校上注重通过性能,大众4Motion注重经济性能,而奥迪的Quattro则是不惜代价的 追求完美性能。



『宝马X5 3.0si』

    从这些四驱技术的使用车型来看也很容易理解这些特性。比方说,宝马把Xdrive作为X3和X5上作为宣传的卖点,给人们灌输的是高公路性和高操控性的思 想。当然在宝马的3系和5系上都有Xdrive的配置,不过并不常见,因为这只是针对北欧和北美一些天寒地冻的地区的需求才推出的配置。所以Xdrive 的主打车还是X3和X5。



『奔驰M级 ML63 AMG』

    奔驰一直对机械技术比较低调,4MATIC并没有作为拼命宣传的卖点,对于造纯种越野车奔驰G级出身的奔驰车厂在旗下SuV(ML和GL)的四驱系统设置 上偏向通过性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也避免了根BMW的正面交锋。而一直强调突破科技-启迪未来的奥迪公司,一直以来都致力于独特技术的研发。ASF全铝 车身,multitronic无极变速等都是奥迪不惜成本率先研发出来的高科技技术。那么把昂贵精密的托森差速器用作全时四驱的中央差速器也就不奇怪了。




『高尔夫 1.6 自动舒适型』



『新宝来 HS 1.6手动豪华使用4motion系统』



『PASSAT 1.8T MT搭载4motion系统』

    大众使用4Motion的车型主要是高尔夫系列,高尔夫是经济型民用A级小车,所以牺牲一些行驶性能换来制造成本优势和燃油经济性也都能被人理解了。不过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奥迪A3和TT虽然在进气格栅上都挂着Quattro的徽标,但采用的并不是托森差速器式全时四驱,而是与高尔夫相同的 4Motion四轮驱动。

    这是因为A3和TT都是与高尔夫共平台的产物,并非奥迪的纯正血统。发动机与高尔夫一样都为横置,所以四驱系统也就不得不拿来大众的4Motion了。

● 总评价:

           奔驰4MATIC     宝马Xdrive     奥迪Quattro     大众4MOTION

公路性         ★★★         ★★★★       ★★★★★      ★★

通过性        ★★★★       ★★★★       ★★★★★      ★★

主动安全性 ★★★★       ★★★★       ★★★★★      ★★★

响应速度       ★★★         ★★★          ★★★★★      ★

机械损耗        ★★           ★★                ★★             ★★★★★

可靠性            ★★           ★★★            ★★★★★      ★★★★

成本优势        ★★★         ★★★           ★              ★★★★★

经验评价   ★★★         ★★★★       ★★★★★      ★★

[ 本帖最后由 猩魔 于 09-04-01 11:01 编辑 ]





资料 X档案 消息 加为好友 myXcar 举报 Top
猩魔 (心魔作祟)
版主
Rank: 20Rank: 20



财产 23215
帖子 4918
注册 05-10-03
来自 上海|上海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09-04-01 11:05 
沙发,总算贴完了...

抱怨一下,xcar 每贴10000字符限制,不能所见即所得引用照片,也不能批量上传照片,只能一张张编辑上传,实在是太麻烦了!!! 严重打击发作业的积极性啊,哪怕是转载的,好东西就该共享.

点评完.

=======================================================================================

看大家对4MOTION有兴趣,补一片VW官方的说明....

http://media.vw.com/article_display.cfm?article_id=9754

VW 4MOTION®
                                                                       
All-Wheel Drive, All the Time


LAS VEGAS, Nev. – Volkswagen’s GTI essentially created and defined theperformance sports hatch/sports coupe segment that today is populatedwith the likes of the Mazda3, Chevy Cobalt, Honda Civic and FordFocus.  That original GTI was the first pocket rocket, the mating of apowerful engine to a lightweight sedan chassis.  In 2004 VW upped theante with the R32,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VW models to date, thanksto a new and highly responsive 240-bhp 3.2-liter V6 engine.  With20-percent more power and 20-percent more tire-smoking torque lurkingunder the hood, Volkswagen engineers realized that it was time to notonly talk the torque but to split the torque…to both axles, instead ofleaving it all up front.

Enter 4MOTION, VW’s all-wheel-drive system which ensures that every bitof power is efficiently distributed to all four tire patches, assistingthe R32 in the areas of stabilization, traction and balancedhandling.  Fun to drive?  You bet.

Before delving too deeply into 4MOTION, understand that there are twodifferent versions, one for VW models equipped with longitudinaldrivetrains, such as the Phaeton and Touareg, and another for those VWmodels with transverse engines, including Jetta and Passat.  Phaetonand Touareg models use a Torsen center differential to control anddeliver power to all four wheels.  However, the transverse drivers areequipped with a high-performance Haldex clutch at the rear axle toaccomplish the same task.  And it is the latter system that we willconcentrate on here.  This is actually the second-generation 4MOTION;an earlier version was introduced on the Golf in some markets (but notthe U.S.) in 1998.  This new-generation all-wheel-drive system has beenimproved in many aspects.  For example, the Haldex clutch unit mounteddirectly on the rear axle is now significantly more compact.

The most important technical element of 4MOTION is the latestgeneration wet-running (oil bath) Haldex multi-disc clutch.  Comparedto a straightforward mechanical Torsen® differential, the Haldex unitoffers the significant advantage that it can be electronicallycontrolled.  As a result, it integrates perfectly with the Anti-lockBrake System (ABS), traction control Anti-Slip Regulation (ASR), theElectronic Differential Lock (EDL), and the Electronic StabilizationProgram (ESP).

As soon as there’s any difference in the rotation speeds of the frontand rear axles, two pumps located within the multi-disc clutch areactivated.  These build up pressure in the transmission unit andthereby “link together” the two axles.  They only take effect when theinput and output shafts of the transmission unit are no longer turningat the same speed because only then is torque splitting necessary.

Altering the pressure exerted on the clutch discs can vary the amountof torque transmitted.  This makes it possible to control the powerflow between the front and rear wheels. The transmission unit performsinfinitely variable torque control from zero up to full transmission –a 50:50 split of the propulsion power between the front and rear wheels.

When the car is driving straight ahead and there’s no difference ingrip between the wheels, 90 percent of the power is sent to the frontaxle and 10 percent to the rear.  The only thing the driver reallynotices is that any VW model equipped with 4MOTION retains neutralhandling characteristics and stays on course in practically anysituation.

The Haldex coupling is mounted on the rear axle differential and isdriven by the drive shaft.  The electronic control unit for the Haldexclutch unit gets all the important drive and engine information via theCAN (Controller Area Network) bus.  This includes signals from thewheel sensors, the ABS and ESP as well as information about theaccelerator pedal position and engine revs.  This data provides theengine control module with all the information it needs on road speed,cornering, coasting or traction mode, allowing the system tocontinually monitor and regulate the level of hydraulic pressure torespond optimally to any driving condition.

Commands from the electronic control unit are carried out very rapidlyby the Haldex unit.  Full pressure is applied after a rotation angle ofonly 45 degrees of the first revolution after the Haldex receives anelectronic signal.  This generates the corresponding torque at the rearaxle.

What about side-to-side slippage?  This is when the ElectronicDifferential Lock comes into action to control traction.  Think of thisas ABS in reverse because EDL uses the same sensors and components asthe ABS but to control “acceleration” instead of “braking” slip.

The speed sensors at each wheel continually send information to the ABScontrol module.  When there is a difference in wheel speeds, the EDLfunction applies the brakes to the wheel that is spinning to controlslip.  When brakes are applied to the wheel that is spinning, powerwill automatically be sent through the differential to the wheel thathas traction.  For example, if the vehicle is on a patch of ice andonly one wheel has traction, EDL will pump the brakes of the threewheels that are spinning.

Some of the system’s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include compatibilitywith different size tires, quick response and no strain on themulti-plate clutch when parking and maneuvering.

Traction off the line is aided by the Haldex coupling, which directspower to the rear wheels when it detects the front pair slipping.

You’ll also experience the benefits of 4MOTION the moment you attemptto accelerate on wet or slippery pavement.  In a front-wheel-drivevehicle, the car will attempt to spin its front wheels.  But before itcan do this, the car’s traction control system will intervene, applyingthe brakes and adjusting the throttle opening.  The net effect is thatyou’ll accelerate at a rather modest rate.  4MOTION response isdecidedly different.

Transferring torque to those tires with the most traction results indramatically quicker acceleration.  The only time the traction controlwill intrude significantly is on an extremely slippery surface such asice.

Drivers will really appreciate the precise manner in which a4MOTION-equipped VW corners and steers.  Torque steer iseliminated.  Absolutely gone.  The first time you accelerate hardthrough an uphill hairpin bend with a lot of steering cranked on andexperience the ease with which the VW model grips the pavement.  With4MOTION, power can be transmitted variably to all four wheels usingelectronic control.  This means each wheel always gets the appropriateamount of power for the available grip.

Founded in 1955, Volkswagen of America, Inc. is headquartered in AuburnHills, Michigan.  It is a subsidiary of Volkswagen AG, headquartered inWolfsburg, Germany.  Volkswagen is one of the world’s largest producersof passenger cars and Europe’s largest automaker.  Volkswagen ofAmerica and its affiliates employ approximately 3,000 people in theUnited States and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sale and service of Audi,Bentley, and Volkswagen products through retail networks comprising intotal more than 900 independent U.S. dealers.

"Volkswagen" and "4MOTION" are registered trademarks of VolkswagenAG.  "DSG" is a trademark of Volkswagen AG.  All other trademarks usedin this document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 本帖最后由 猩魔 于 09-04-14 16:30 编辑 ]